让农民从“弯腰曲背”到“挺起脊梁”――浙江下大力补齐机插秧“短板”

发稿时间:2006-08-02浏览次数:33

 
 
 

       

在诸暨市召开的全省水稻机械化插秧现场会上,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表示:“浙江1.03%的水稻机械种植水平与全国7.1%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我们要奋起直追全力突破。”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张天佐、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陈龙、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等也莅会指导工作。他们纷纷指出,水稻种植机械化已成为浙江农机化发展的“短板”,必须下大力提高机插秧水平。

在诸暨市王家井镇机插秧现场会上,一台台插秧机在工作人员的熟练操作下,在田间轻松自如地行驶,机器过处,水稻田里就插上了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让围观的农民啧啧称赞。一个农民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我今年是真尝到了机插秧的甜头,手扶式插秧机一天能插15到20亩,而人工一天只有半亩多,一天下来腰酸背疼??”话还没有说完,看到一台插秧机开到田边装上秧苗又快速地“战斗”,他指着前面说,“瞧!这一趟起码有70米,机插只要3分钟左右,手插至少半小时,机插秧真是省工又省力啊!”

据浙江省农机局局长杨大海介绍,当前大力推广机插秧的条件已经具备。今年浙江省购机补贴政策首次向水稻机插进行了倾斜,对插秧机及其配套设备的补贴标准提高到购机额的50%。最近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普及推广,着力提高水稻单产的若干意见”,把机械插秧作为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今年开始实施的“农业优势产业机械化促进工程项目”,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水稻机械化插秧配套育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近年来,浙江农机合作社建设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到今年6月底,全省经工商部门登记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有81家,合作社成为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服务主体。同时,经过引进、吸收、改进三个阶段的发展,浙江标准化育秧技术趋于成熟,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标准化盘育秧、双膜育秧等简易实用的育秧技术模式,机械化插秧成本明显下降,引进的东洋和洋马系列插秧机,技术先进、可靠性强,适宜在浙江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至6月底浙江已推广插秧机90余台,机插早稻面积达到2.1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实施县达到30余个,比上年增加20多个,全省已建立水稻机插试验示范点50个。机插单季晚稻1.51万亩,实施县达到25个,单季晚稻机插取得突破性进展。

尽管如此,1.03%的水平与全国7.1%的水平还差距甚大,浙江机插秧依然任重而道远。据悉,下一步浙江将不遗余力提升机插秧水平。针对浙江复杂的水稻种植制度和众多的水稻品种,省农机部门将组织产、学、研、推各部门,结合购机补贴政策和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大资金、技术和项目的整合力度,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力求加快探索完善连作晚稻、杂交稻的机械插秧技术以及相配套的育秧技术、大田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同时,浙江省将紧抓当前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培育发展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提高机插秧技术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在推广水稻机插过程中,将坚持以种粮大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服务载体、农机(农技)推广部门为主要技术依托、生产企业为主要技术保障的推广服务模式,确保推广一亩成功一亩,示范一片成功一片。

    强化示范引导和技术培训是另一个重要方面。遵循典型示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浙江省农机部门将有重点、分步骤地组织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插秧技术的示范点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机械插秧、手工插秧和直播、抛秧的对比试验,从产量、成本、效益、生态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宣传引导农民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并切实发挥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专家的作用,加强对基层农机、农艺部门的技术指导,确保新技术应用效果。

    浙江水稻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的支持推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浙江各地正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把发展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对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提供资金保障。(信息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记者: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