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 农机要先行

发稿时间:2006-05-21浏览次数:682

 

 

 

在人类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中,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工具始终作为一根标杆,衡量着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当历史进入2004年,伴随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一项在我省农机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呼之而出。浙财农字[200443号文件规定,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政府补贴三分之一。这项有史以来扶持力度最大的惠农政策极大地释放了农民心中的购机热情。从此,我省农机化事业在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战略的引领下,在政策推动、需求拉动、效益促动和机制带动的四轮驱动下,提速发展。仅两年间,我省各级财政投入农机补贴近2亿元,带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投入近5亿元,新增农机原值20.85亿元,农机动力97.98万千瓦;到2005年底,全省农机原值达140.54亿元,农机总动力1707万千瓦,人均劳力拥有农机动力1.95千瓦。而且,农机化发展的崭新格局和趋势已然形成,农机化作业从粮食的主要生产环节转向全过程,农机化领域从粮食产业转向优势产业,农机化装备从传统动力型逐步转向现代智能型。

今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农机化事业无疑又进入了战略性的发展机遇期。综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美、日、德各国虽因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无不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二三十年之后,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历史的不断演绎恰好说明,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建设新农村,农机要先行,减少农民、提升农民、富裕农民的使命必将使农机化事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舞台。

 

粮食安全依靠农机支撑

 

新世纪元年,浙江率先在全国掀起了发展效益农业的热潮,随着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先行破题,在农业比较效益大幅度提升的同时,解决农田季节性抛荒,确保160亿斤粮食总产,实现口粮基本自给的压力也相伴而生。历史的转折,使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选择,也成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乐清市裕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凸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公司自1996年创办以来,租用当地600亩农田从事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经营,先后投资496万元,配备了从机灌、机耕、机械育秧、机插、机收到机烘的全程机械化设备,仅4名农业工人就干了原来50多人的活,有效地化解了当地农业劳动力吃紧的矛盾,年经营收入达30余万元,其中粮食收入每亩可达300元,比一般高出约100元。

尤其是机械化育秧流水线在当地发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套流水线可为当地4000亩农田提供秧苗和机插服务,每亩育秧、插秧的成本从140元减少到50多元,所节约的成本一半返利农民,还净赚16万元;而且,只用1亩秧田就能提供100亩大田秧苗,可比常规省下九成秧田多种早稻。

由于公司提供的秧苗价格便宜,苗壮,后期植保费用省,青睐公司秧苗的农民也就越来越多。

由此可见,标准化育秧的生产模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不可小觑。据测算,这一生产模式假如在全省推广,我省因此可节约早稻秧田20余万亩,多产早稻2亿斤。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现实效益,已有效地促进了我省粮食机械的推广与应用。截止2005年年底,全省拥有联合收割机12830台,其中洋马、久保田等高性能半喂入联合收割机1291台,占全省收割机总数的10.06%,机耕面积达997.33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2.50%,机收面积715千公顷,占收获面积的65%,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水稻主产区机耕率和机收率分别达70%80%以上。

诚然,较之其他产业,粮食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客观地说,尤如乐清市裕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那样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典例在我省仍不多见。

 

农民增收依赖农机服务

 

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家庭承包的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机作业成本的逐步下降和农机服务需求的不断升温,促使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部门转变观念、创新体制,终于成功探索出了农机合作社和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形成了买得起、用得好、效益高的格局,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新路子。而且,这些服务组织自身通过跨区作业大幅度增加了农机作业量,提高了农机利用率,缩短了投资回收期,已成为农村增收致富的新典型。

海盐县久洋农机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全社53个个人社员,1个团体社员,拥有各类农机66台套,涵盖机收、机插秧、河道疏浚等环节,农机总资产达1300多万元。合作社在机械作业、农机维修等领域,实行统一业务联系、统一跨区作业、统一机具维修、统一缴纳保险等八统一服务,以作业效益的最大化,换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2005年,先后组织76台次联合收割机远赴安徽、江苏跨区作业,农机利用率从原来的每年约1个月,延长到约二个半月。社员吴培军、沈明华、王大荣等,仅秋季水稻跨区收割作业,人均就达800多亩,毛收入超过5万元,净利超过3万元。

海盐县久洋农机合作社只是我省众多农机服务组织的一个缩影,目前,我省已拥有各类农机合作社52家。这些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以乡镇、村落为基础,在机耕、栽植、植保、收获、烘干、加工等作业环节开展专业化服务。去年,我省有2210台耕作机、收割机为250万亩农田提供了跨区作业服务,实现收入1.14亿元。

 

现代农业依托农机装备

 

装备现代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成现代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省的粮经比例已达到了55的新阶段,农机装备正逐步导入瓜果、蔬菜、茶叶、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其中设施农业机械、微喷滴灌设备以及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机械因与先进农艺相配套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相衔接,已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嘉善县碧云花园农机化示范基地就是其中的一例。该基地先后引进大棚耕作管理机、植保机、肥料配比机、通风机、喷滴灌设备、冷库、加温机、蒸汽锅炉等新型农业机械之后,成功地实现了花卉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有一组数字可以佐证全程机械化所赋予的可观效益。该基地自主繁育百合花种球,配套冷藏技术后,每亩可比进口种球节本2.25万元;通过冷库低温处理实现种球两次利用,每亩可再节成本1.5万元;采用温控和冷藏保鲜技术,控制百合鲜切花的上市时间,每亩又可增收3万多元,应用微喷设施和多功能田园管理机作业每亩还能节本增效4500元。合上述四项,通过先进农机与农艺的配套,每亩可节本增效7.2万元。

再如临安鑫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入19万元引进食用菌全程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从事珍稀食用菌生产之后,年收入从手工操作的四五万元一举跃升至60万元,彻底改变了企业的发展轨迹。全年至少可生产鲜菇60万斤,节约劳动力1500个,节约成本8万多元,提高工效15倍。

正如这些数据所体现的那样,现代农业装备的优势极其明显。但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策拉动力度不及粮食领域,我省优势产业的农机拥有总量远远落后于粮食产业,与经济强省的地位不尽吻合。

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发展。以农机化替代人力、畜力无疑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跨越,但现有农机体系的劳动强度仍然较大,成本仍然较高,装备也仍然有限。随着优势产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对农机装备多样化、高效化和生态化的要求必将更加迫切。而计算机、航天、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也将使农机作业更趋人本化、精准化、智能化,更能满足人们对于使用方便性、安全性与舒适性的要求。可以相信,现实的呼唤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必将进一步推进我省农业生产的高度现代化,使现代农业装备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